PChome在蝦皮一役,外面的人看起來是節節敗退,商店街被推出來,開啟了補貼之戰,結果先是去年(2017年)商店街虧損了10億,接著今年(2018年)光Q1就虧損了9億,然後就看到商店街要下市的新聞,一連串的負面消息,讓人感覺PChome面對蝦皮,拿不出對策,慌了亂了。
最近一則又一則負面的新聞,不知道PChome在搞什麼,讓人覺得看不到前方的路,但是PChome董事長詹宏志6/7,談了「30 億之後 — 論補貼與蝦皮之役」主題,看過網友Mindy Huang整理出詳盡的演講內容,頓時茅塞頓開,瞭解了詹宏志先生的思考脈絡,就能理解PChome的策略,開始對PChome的未來覺得更有信心。
從詹宏志先生的「30 億之後 — 論補貼與蝦皮之役」演講內容,學到了很多,在蝦皮和PChome身上,至少能學到下面五個策略思維:
一、蝦皮發動的側擊策略
<行銷戰爭>將行銷看成是戰爭,而且把戰爭分成四種型態:防禦戰、攻擊戰、側擊戰、游擊戰,側擊就是在沒有人防守的陣地發動奇襲,盡可能的搶佔消費者的心智佔有率,當競品反應過來的時候,早已先搶佔下了山頭。假如市場的領導者可以迅速的回擊,側擊就無法成功,側擊要能成功,必須是在領導者無法快速回應的地方。
蝦皮用側擊,從Mobile攻過去,先搶拍賣,這一招非常的漂亮,因為PChome完全動不了。
先不談補貼這一塊,在蝦皮這次的攻擊裡,PChome常被人詬病的問題就是使用者介面不夠人性,但為什麼PChome就是不改UI/UX,去改善消費者體驗?
從這次演講的另一篇相關報導<UI/UX不改、如何應對蝦皮競爭?詹宏志一次說分明>,當詹宏志先生被問到為什麼不改善使用者介面,他這麼說:
有人說,PChome 的網頁從來沒變過,但事實上那個網頁每天都變了一點點,而我們為變這一點點,每天都付了很多代價,只要一改變,就有上千通電話湧進來抱怨,每個變化都將影響每一個使用者的習慣。
PChome很早期就開始經營,當時沒有成熟的技術來支持網路購物的需求,PChome所需要的各種功能,必須要自行開發,邊走邊補強,假如去看網站的編碼,應該會看得到各種修修補補的痕跡,而當這個架構疊床架屋,發展的越來越大的時候,要做任何改變就越來越難。
所以龐大的網站架構,拖住 PChome,讓PChome要做任何的改變,都會非常的困難。
除了PChome自身架構的問題之外,既有的龐大使用者,變成了PChome的另一個包袱。在同一篇報導裡,詹宏志先生這麼說:
web 時代建立起來的服務,一定要把它變成 mobile 型態嗎?
我必須說這不是很容易,在原本的市場裡面,還有幾十萬的賣家都是在用電腦管理網頁,現在只有新的賣家覺得用手機拍一拍就能賣,我卻不能隨便放棄任何一個時代的用戶。
PChome已經有幾十萬的賣家了,這些賣家有原本的使用習慣,如果PChome貿然的改變所有的介面,馬上就流失掉了這些原本的使用者。
蝦皮使用側擊,最漂亮的點就在於,它看準了PChome因為既有的Web based系統沒辦法改變,也不可能放掉手上原本Web的使用者,這兩大包袱,牽制住PChome,沒有辦法立即的回應,為蝦皮爭取足夠的時間來搶攻,側擊PChome沒有照顧到的領域,達到側擊的效果。
簡單的說,PChome看著蝦皮攻過來,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蝦皮輕鬆的攻佔Mobile,PChome卻一動也不能動。
二、區隔不同的市場,用不同的產品定位搶攻
這一段是寫給PChome的建議,從詹宏志先生的演講看起來,我相信他看得非常明白透徹,但卻沒有看到PChome有相對應的作法,或許正在準備也不一定。
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,因此在對產品/服務的需求,或多或少會有差異,因此,你一定可以針對某一個人,設計出比市場任何一個產品更符合他需求的產品,而把你的產品能夠更滿足需求的人合起來,就是一個市場區隔。
詹宏志先生在這次演講的前面,就先鋪陳了一個關於市場區隔的故事:
遠流好不容易取得金庸的出版權,卻發現遠景因為倒債,隨意讓印刷廠加印數萬本的金庸小說,以非常低價且隨便的方式流入市場。這讓詹宏志非常頭痛,他已經承諾要給作者這麼多版費,是要怎樣跟人家低價競爭?
他在苦思不得其解時,邀請了出版界的前輩們,請他們指點迷津。其中一個前輩的話點醒了他:「你為什麼要跟那些盜版的人比?如果是我,我就賣比較貴,並強調我是正版的。」
這番話催生了後來一個由詹宏志創造的名詞「典藏極品」,他打造了一套一萬兩千塊的金庸,第一年賣了2000套,就足以支付作者的版費。
低價的盜版金庸是一個定位,典藏極品的高價金庸是另外一個定位,它們各自滿足不同區隔的消費者需求。
也可以反過來說,一個產品要滿足市場上所有區隔的人,那是不可能的,因為不同區隔的人,需求就是不同。
套在PChome的例子裡,假如PChome的平台想要滿足所有區隔的人,那是不可能的,會去使用Mobile購物的人,明顯和會使用Web購物的人,在需求和使用習慣上是不一樣的,要滿足他們的需求,就要提供不同的產品/服務。
詹宏志先生也完全理解,在報導<UI/UX不改、如何應對蝦皮競爭?詹宏志一次說分明>裡面說到:
我不要把現在的東西改成那個東西,因為你愈厲害的地方,就是愈困難的地方。可以去做一個新的東西,沒有包袱,每當有一個新的競爭,就該做一個新東西,而不是改原來的東西,改來不及了,你做新的,才有時間可以改。
面對蝦皮Mobile的競爭,用現在的PChome來改來調整,系統太大太雜太難改,既有的消費者又已經養成既有的習慣,PChome網站的包袱實在太多了,要改的話真的很難;此外,同樣的產品,本來就沒有辦法滿足所有區隔的人,要打Mobile的戰爭,應該要推出新的產品/服務,跳脫原本PChome的框架,才有機會滿足Mobile族群的需求。
PChome應該推出另一個平台,盡全力滿足Mobile族群的需求,畢竟Mobile族群喜歡的產品,還有推銷的方式,和Web based的族群很不同,新平台在品項的選擇上,可以和web做出區隔,更投Mobile使用者的所好。
新的平台和PChome脫鉤也沒關係,甚至是用另外一個Brand name,讓這個平台更貼近Mobile族群,品牌個性也許是年輕化、活潑化,定位更往蝦皮靠一點,但和原本的PChome不同,去填補PChome原本沒顧到的另一個區隔。
這樣不只讓新平台可以更針對Mobile的競爭來做應對,在競爭上更有利,也讓PChome有機會利用新平台去拉攏更多的使用族群,擴大整個市場。
三、利用二軍打爛仗,防止一軍被拉下水
蝦皮攻擊的是拍賣市場,理當是露天受到衝擊,可是PChome卻用商店街來回擊,當時一看到這個回應的時候,會覺得有點牛頭不對馬嘴,但看到詹宏志先生演講的內容,突然就理解了背後考量的因素,也認同這個策略。
在Mindy Huang整理出的演講內容裡提到:
只有攻擊,才是最好的防禦。但是他不可以拿露天來攻擊,因為露天的營業額是蝦皮的幾十倍,蝦皮花1億補貼,露天就得花10億。領先者回頭打追趕者是不明智的,你應該要做的,是拿一個比他小的新角色,不怕輸、不怕打,正面去跟他拚搏。於是詹宏志就派出商店街去跟蝦皮PK。
PChome為什麼推派商店街這個二軍出來應戰?其實跟前面兩點有一個共同點,就是「包袱」的考量,商店街的營業額最小,包袱也最小。如文中所說,如果以露天來應戰,PChome的各種促銷,都要花費蝦皮的10倍以上,一個促銷推出,很可能還沒傷到敵人,就已經重傷了自己。
推出二軍的另外一個好處,就是同時間也推廣二軍的產品與服務。因為打仗就需要花費資源,當資源投下去的時候,同時間可以拉抬二軍的使用量,擴大二軍的市場。
一來可以用較少的資源來應對競品的攻擊,二來又可以培養二軍的實力,以這個邏輯看起來,當初推出商店街來應戰,可以收一舉兩得的效果,其實是還蠻聰明的策略。
你可以會問,既然是聰明的策略,那麼為什麼最後搞到商店家大虧,甚至還被下市?
問題就在PChome錯估了蝦皮的策略,只從一般商業的邏輯來推斷蝦皮的行為,而不是從蝦皮整體策略的角度來思考,「先看懂對手的動作」這幾乎是詹宏志先生這次演講中最重要的重點。
不過,在談看懂對手的動作之前,我們先談一下補貼的意義。
四、補貼是為了改變消費的習慣
補貼的這一段實在太精采了,我們直接來看Mindy Huang寫的演講內容當中的例子:
當時Amazon已經打敗所有線上對手,也讓原本的實體書店們都關門大吉了。有個記者就問Bezos,他已經是第一名了,為什麼還要繼續補貼運費?Bezos說,他的對手不是其他電商或實體書店,而是人們的行為。
(當時)人們對於網路購物還有點恐懼,只要人們有這樣的恐懼,我的服務再好運送再快價格再低,人們就是不會在我網站上買東西。所以我必須要有實質的動作去降低這個心理障礙,運費補貼就是最直接的做法。
這大大影響了詹宏志的思維,從此之後他在電商上的策略不是在想怎樣比別人便宜,而是怎麼去改變人類消費的行為。
這一段也讓我的思維有被打開的感覺,過去會覺得,不管是價格折扣、贈品促銷等等,用誘因來吸引消費者購買,只是短期衝高了銷售,但是對於提升產品真正的需求是沒有幫助的。但是從Bezos的角度來看,「補貼」是為了降低消費者使用服務的門檻,他要去養成消費者使用網路購物的習慣,一旦在Amazon購物變成了習慣,這些補貼提高的購買,最後會轉換成真正的需求,這才是真正對於事業有幫助的點。
所以,不管做什麼方式的行銷活動,最後回歸的思考應該是,這個活動能不能改變消費行為,長期有沒有可能養成消費習慣,如果答案是可以的,那麼該活動就不只是為了短期衝銷售,而且能推高未來消費者的需求,那就絕對值得去做。
五、先看懂對手的動作,再擬回應策略
PChome聰明的用二軍來打爛仗,打過這麼多戰役,也一定了解補貼背後的意義,那麼為什麼這場仗還是打的如此悽慘?
問題就在PChome錯估了蝦皮的盤算,我想這也是這次詹宏志先生在演講中想跟大家分享的,這也是他在這次的戰役中所學到的東西。
我猜之前PChome是這樣猜測對手的:在蝦皮進攻之前的2015年,PChome該年的淨利不過2億多,假如一個新進廠商,願意投資的成本,應該會根據這個基礎來計算,最好的情況是這個廠商完全的取代掉了PChome,就有機會賺這2億;所以,假如先投入了10億的成本,打垮並完全取代PChome,一年可以賺2億,他5年之後可以回本。
所以,蝦皮願意拿出10億出來燒,成本效益已經是快到很難回本了。
結果呢?
蝦皮前18個月,燒了70億。70億是什麼概念?以PChome一年賺2億來看,蝦皮完全取代PChome之後,要35年才能回本。
蝦皮這樣的投入,完全不符合投資報酬率,怎麼會有人這樣做生意?看到這麼不合理的投入,PChome一定百思不得其解。不過,這也不能怪PChome,這換作是我們,一定也是先誤判的機率高。
不過,過了這一年,詹宏志先生理出了頭緒,我們在<為何蝦皮敢燒30億打補貼戰?PChome詹宏志想通了,首度揭露回擊策略>一文中,可以看到詹宏志先生,現在已經看出蝦皮在台灣策略的意涵:
蝦皮購物母公司 Sea 對資本市場述說的「故事」,則是一個關於大東南亞市場。
這個市場裡包括台灣與東協十國,Sea 相準台灣電商發展相對成熟,東協十國則具備強而有力的電商發展前景,如果蝦皮購物成功拿下台灣市場,也代表他有機會將台灣模式複製到東南亞的其他國家,「台灣提供數字、東協提供夢想,兩者相加,這個故事就(對投資人)變得很有價值。」
所以,要解釋蝦皮異常的高額投資,就必須把scope放大到整個大東南亞,用這個scope去看蝦皮的策略,蝦皮在台灣的模式會被當成其他國家的範本,所以插旗成功對蝦皮來說是非常重要的,無怪乎願意在台灣投入超過可以賺回的資本,畢竟背後代表的是6億人口的大東南亞市場,而不是目前2300萬人口的台灣市場。
看懂了對手的動作之後,PChome的回應策略就跟先前完全不同。<為何蝦皮敢燒30億打補貼戰?PChome詹宏志想通了,首度揭露回擊策略>一文裡,把PChome策略邏輯的轉變講的非常清楚。
上個月,詹宏志讓商店街自行下櫃是第一步。為了可以快速移動、獲取更多國外投資人青睞,「下櫃會比增資更單純」,將股權私有化後,他可以將商店街移回「新創」位置,並將「融資」視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。
「過去 PChome 將『事情做好』視為第一要務,但現在,跟資本市場對話也一樣重要。」
PChome 預計要向資本市場溝通的願景是,未來兩個月內PChome會增加1000萬個日本物件、4000萬個美國物件,再加上台灣的5000萬個物件,通通上架到泰國的平台。當這個平台擁有一億個外來市場的物件,將使東南亞、東北亞、歐美及台灣市場產生交易,成為大東南亞區域中,最重要的交易通路。
他坦言,需要用一兩年的時間去證明自己做得到,然後把股東重新集結起來,跟資本市場要錢,打贏這場戰略。
PChome的回應策略轉變了,先前是硬碰硬的跟蝦皮玩補貼,但蝦皮是用大東南亞的格局在砸錢,跟PChome用台灣的格局在投資,完全是不同格局的競賽,PChome當然玩不贏;在看懂蝦皮的策略之後,詹宏志改用和蝦皮相同的邏輯來打這場戰,並且把格局放的更大,scope不只擴展到東南亞,更涵蓋了東北亞及歐美,用更大的格局來對抗蝦皮。
看懂了競爭對手的動作,PChome根據正確的情況來擬訂新的策略,以這個新策略來看,PChome轉守為攻,勝算比之前大太多了,而且,不只是有機會打敗蝦皮,更讓PChome有動力把台灣之外的市場做大。
因為正面面對蝦皮的挑戰,雖然迫使PChome改變了策略,但也使得PChome的格局視野擴大,PChome未來的路看起來非常寬廣。